29年外保温不断深耕,北京振利又一技术书籍《外墙外保温技术与标准》即将面世

前 言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

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中国各级组织都以高涨的热情,立足本职,迅速有效地行动起来。

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与“双碳目标”的贯彻落实,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减少能源消耗量,减少垃圾生成量”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值此,《外墙外保温技术与标准》一书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

秉持否定之否定的社会实践理念,坚持行业自查、自律、及时发现问题、尽快实现创新突破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及技术标准认识、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本书旨在通过理论研究、试验验证和工程应用多维度对外墙外保温相关技术标准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完善,促进现有标准按近零能耗标准水平达到碳达峰的要求。

本书的编写工作自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的30多个月的时间里,通过线上线下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论坛、交流,经过十一次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形成了审定稿


书稿重要完善时间节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2年3月21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伟为组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顾泰昌为副组长组成的专家评议组对书稿大的编制思路和框架进行评议,达成一致修改意见。会后依据专家建议,完成第十二稿的修改,并将书名调整为《外墙外保温技术与标准》。书中所涉内容主要有:


建筑外保温的发展史是科学的认知过程,外墙外保温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有着长期众多的探索。外保温的使用寿命从二十五年向五十年的发展有利于建筑行业尽早实现碳达峰,外保温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的必然要求。利用先进外保温技术,有效保护结构、避免建筑大拆大建,使建筑结构寿命再延长五十年成为百年建筑,应作为建筑实现碳中和的最低技术标准。


外保温温度应力模拟分析、大型耐候性试验和火灾模拟试验是保温性能研究、节能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如同研究风场、电场一样,研究建筑外墙温度场,认识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认知建筑结构在不同温度应力作用下的状态,认知不同保温层的构造位置引发露点位置的变化,通过透彻的基础理论研究才使建筑外墙保温节能问题纳进科学研究层面。


同时,全面系统的对外保温不同构造进行耐候性试验并对比验证,进而筛选同材料不同构造的长寿命构造设计,是外保温五十年长寿命的十大控制基线生成的基础研究。


此外,研究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播方式,优选防火构造做法,满足保温层不断加厚所带来火灾隐患防范的要求,是外保温三大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站在实现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角度想,还可以将不同保温层构造位置延长还是缩短建筑结构寿命作为节能建筑与不节能建筑的分水岭,进而有利于建筑实现碳中和解决外墙保温技术创新方向的问题。


通过综合分析和考量,认为外墙外保温是节能建筑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装配式建筑最优的墙体保温技术。外保温技术核心是选择受力模式。当前对外墙外保温的否定潮,其要害是否定外保温的受力模式,粘贴受力技术是外墙外保温的核心技术。外保温工程事故的发生大多为受力模式设计选择错误造成的。


为了更好诠释本书观点,编制组还筛选出了各种外保温的工程事故案例,进行事故鉴定案例分析,并围绕技术标准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无论是优质外保温工程,还是多发的外保温工程事故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技术标准编制的完善程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是标准水平提升的动力,更是标准本身生命力旺盛的证明。


简言之,本书的编制在总结归纳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了行业需求的变化和动态发展趋势,是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行业专家、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其中叶金城、李东毅、史勇、赵惠清、仲继寿、李德英、吴景山、杨西伟、曲汝铎等为本书的编写方向、技术标准定位、战略目标、理论文化自信、抓主要矛盾等战略思考提出意见程杰、曲军辉、李永、杨维菊等为本书做了逐章、逐句的修改,张君、王飞飞、徐福泉、王满生为本书的受力模式计算分析和温度应力数值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持,徐伟、顾泰昌、冯雅、孟扬、左勇志、杨玉忠等专家在本书的审定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帮助编制组明确了本书的定位和文章架构。在此对参与本书编制、修改、交流与讨论的各位专家、同行表示衷心感谢。对书中不完善的地方表示诚挚歉意,并希望通过不断的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亟需完善此书。


对为此书的交付印刷做出辛苦努力的所有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图片


《外墙外保温技术与标准》一书将于近期交付中国建筑出版社审校,书中内容后续会在北京振利公众号和公司网站上定期连载。